1月25日,中山大学打造的我国高校首艘、国内第三艘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正在辽东湾执行冰区试航任务,以试验极地号船舶低温航行和破冰能力。

据悉,“中山大学极地”号此次渤海破冰试航之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破冰科考船行列,为我国极地科考贡献力量。

遭遇今冬最冷寒潮


(资料图片)

连日来,我国大部遭遇了今冬最冷寒潮,1月24日,我国渤海辽东湾海冰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外缘线达56海里,最大冰厚超过35公分,创近年新高,许多船只被冻在突如其来的海冰里动弹不得。

“中山大学极地”号1月17日从南海之滨出发,穿越南海、东海、黄海,经历冬季的狂风巨浪终于抵达渤海辽东湾。

突如其来的寒潮,并没有影响“中山大学极地”号的试航,该船的最大破冰能力可达2.2米冰厚。根据卫星影像的指引,身披银色铠甲的“中山大学极地”号往海冰最严重的海区进发。

期间,科考队员释放无人机对极地号的破冰英姿进行了拍摄,辽东湾的海冰在强大的极地号船艏的碾压下发出清脆的破碎声,极地号在祖国壮美的北国海疆划上一道道靓丽的弧线,蔚为壮观,极为震撼。

“中山大学极地”号是中山大学继“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投入使用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又一“大手笔”。

该船是目前世界上破冰级别最高的破冰船之一,船排水量5852吨,长78.95米、宽17.22米、吃水深度8.16米。2022年9月30日,中山大学为该船举行命名仪式。不久前,该船完成桂山水域试航任务。

据中山大学校方介绍,“中山大学极地”号将推进广东高校极地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覆盖深海-极地全域的大洋科考能力。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南海之滨,与辽阔海洋结缘已久,海洋科考自上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1928年,中山大学朱庭祜和朱翙声两位教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科学考察。1999至2000年,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曾星舟参加了中国第16次南极科考。

时隔20年后,中山大学重返南极科考国家“战队”,2020年,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博、博士后张功搭乘“雪龙2”极地科考破冰船,到达南极开展科考作业。2021年,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郑雷参与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等7个整建制涉海学院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组成的海洋学科群基础上,2020年更进一步成立了多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极地研究中心,推动极地领域多学科交叉创新,通过集群效应带来了极地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极地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极地冰雪观测与探测技术研究,有国内领先的极地研究成果积累,多名师生多次参加我国南北极科考。

中山大学将紧密对接国家极地战略需求,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大力培养极地研究相关专业人才,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积极构建“极地空-天-冰-海-潜”立体观测体系,致力于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极地创新研究高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