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旋律,绿色可持续和发展缺一不可。
近期,施耐德电气发布的《奔向长青——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报告指出,当前,中国企业减碳整体呈现三大趋势,分别是企业减碳意识进一步提升、企业减碳动力从外压转向内生、绿色低碳属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3月1日,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减碳意识明显提升,但企业在减碳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重重挑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具体来看,一是方向不明,部分企业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以抵消代替自身减碳,不具可持续性;二是路径不清,多数企业尚未形成清晰可执行的碳中和路线图,仅19%的受访企业确定了清晰的减碳规划。三是执行不力,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减碳落地。最后是回报不定,企业无法准确地预估和量化投资回报。
此外,熊宜还表示,企业实现碳中和,关键在于要以数字化为武器,构建“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减碳能力,从设计环节开始,进行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碳排放管理。
贝壳财经:能否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如何进行全生命周期减碳?
熊宜:全生命周期减碳包含五个环节,即从设计、采购、生产、交付,最后到运维,进行整体减碳的过程。全程减碳首先要从设计开始,因为这是源头。其次是进行绿色采购与绿色生产,例如建设绿色工厂,工厂中结合智能制造、能源管理优化、利用清洁能源生产、碳汇等方式,能够打造出“零碳工厂”。之后是绿色交付,比如采用绿色的包装材料、运输方法。最后是绿色运维,因为许多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部分产品可能衰减率较快,耗电量、发热量较高,需要通过远程监控为客户提供绿色性维护的手段,让产品进行维修或进行材料更迭、备件更替。
贝壳财经:你认为传统企业在减碳中借力数字化技术有何重要作用与意义?
熊宜: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我认为数字化技术是实现绿色低碳的关键,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尤其对于传统企业,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节能、工艺优化、设备的维护预测、将数据跟上游进行共享和打通,以此优化供应链。
贝壳财经:报告指出,我国企业减碳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比如非控排企业减碳意识也大幅增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
熊宜:非控排企业的减碳意识提升,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第一个是供应链的压力,也就是下游客户带来的压力。例如电子制造业、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下游客户有减碳的要求,客户对减碳十分关注,甚至有很多非常严格的要求。
第二个是出口的压力,大部分非控排企业的市场、最终客户,可能有1/3甚至一半来自于海外或者全球市场。尤其是近几年出口欧美等地区的企业,随着碳关税越来越严格,他们的减碳压力也随之增大,亟须开展减碳行动。
第三是非控排企业中,每个细分行业的减碳前景。即使下游暂时还没有提出减碳要求,但多数企业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所以开始主动布局减碳。并且一些规模、盈利相对较好的领军企业,即使当下没有供应链的压力,或者出口的压力,他们也希望能在行业里起到表率和标杆作用。
贝壳财经:有人认为,减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是绿色转型中最大的挑战,也有企业反映在减碳中前期投入成本大但是短期回报率不理想,你怎么看待 ?
熊宜:增长和减碳是矛盾,还是融合?我的观点肯定是后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绿色和减碳作为利润增长的核心,否则就无法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增长,这是必然。
企业需要将业绩增长与减碳相融合。越来越多的领军企业已经将绿色可持续变为长期投入、企业经营必然的组成部分。即使减碳存在短期成本,但我们看到新兴行业,以及相对前沿的企业还是将绿色低碳作为长期发展的核心的动力。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属性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认同。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