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启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旨在畅通知识产权转化为资产的全链条。
记者了解到,13家单位共同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备忘录,包括银行、保险、担保、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着力解决信息对接不畅、办理流程冗长、金融服务不足等痛点堵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普及度和覆盖面尚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曾调研发现,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于高新区等产业园区,通常具有轻资产、重研发、多专利等特点,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需求迫切,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的比例不高。
基于上述痛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具体功能体现如下:精准贷前评价。运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出具有优质知识产权的企业,形成知识产权智能化、精准化、批量化贷前评价机制。
其次,能简化申办流程。引入知识产权专业机构,安排专人对办理流程、文书规范、合同条款等全流程辅导,缩短企业贷款办理时长。
再次,提高信贷额度。联合保险、担保机构深化“银企保担”业务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增信提额、分摊风险。
此外,降低融资成本。配套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科技金融贷款贴息、贴保支持政策,对企业在质押融资过程中产生的担保、保险、评估、利息等费用给予补贴。
最后是提供法律保障。发挥法律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转化交易机构作用,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拓宽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变现渠道。
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通道的背景是,一方面,企业带动全国专利产业化率持续提升。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2022年,中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8.1%,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中近七成由企业拥有,随着企业专利产业化能力不断提高,其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主体地位在不断强化。”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强调。
另一方面,为缓解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国家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鼓励开展各类知识产权混合质押和保险,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等。
今年2月,全国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完成深港两地资金募集并正式落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收到来自香港的首笔知识产权融资。
据悉,上述项目首创“公募+私募”“境内+境外”的“N+1”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新模式,入池企业将高新技术专利作为知识产权资产进行质押,企业无需提供实物资产、无需转让知识产权就能快速获得融资,减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194.77亿元,同比增长63.95%,,其中试点银行线上办理登记金额达104亿元,占比53.4%。
此外,截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市累计发行55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占全国总发行量的54.46%,累计发行规模125.46亿元,占全国总发行规模的50.90%。2022年,深圳市新发行18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近40.5亿元。
与此同时,企业融资成本也稳中有降。记者从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了解到,2022年,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1年下降0.53个百分点,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1年下降0.69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