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默达

最近,四川甘孜州折多山上,多了一座名为“绿币厕所”的公益环保卫生间。厕所既不付费也不免费,而是要用空瓶和垃圾兑换绿币,凭绿币支付即可享受停车和厕所服务,此举引发广泛讨论。

俗话说“人有三急”,网友担心“空瓶不是时时有,厕所不够人性化”可以理解,但必须要注意到两个事实。其一是项目方已标明“绿币厕所”并非公共厕所,是环保组织投资所建并承担维护工作,不应强求其与公共厕所承担等同的社会责任。其二是附近不远处就有公共厕所,项目方已用路牌指示两座厕所的方向,“故意为难游客”的揣测实属无稽之谈。

从厕所的使用提示中,我们可体会到项目方的良苦用心。“全程耗费您3—5分钟”“使用分三步”,红字标明重点事项,让人心中有数;采用较为环保节水的负压旱厕,证明“绿色”并非停留于纸面;绿币厕所的规定也考虑到了使用中的特殊情况,“多于5人排队,直接放下垃圾上厕所,没有垃圾也可上厕所,事后方便时请捡一件垃圾换绿币”。努力实现环保倡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切实提高参与度和满意度,是此类社会公益项目应长期探索的方向。

近年来,的确有不少新点子“找上”了公共厕所。先有“扫脸出纸”提醒使用者节约用纸,又有“智慧公厕”内置数字化技术,环境友好并提高了使用体验。小厕所,大民生。如厕是公民的基本需求,厕所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常常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基于公共厕所这一场景推广环保理念,既有话题感和讨论度,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无论项目方的出发点如何,景区和公路沿线的垃圾污染的确已成为必须关注的难题。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本就脆弱,治理垃圾污染,正是在保护那抹珍贵的“绿色”。本月初,网曝四川阿坝州卧龙关沟景区内垃圾遍地,游客需缴纳“垃圾管理费”;据报道,每年青藏高原上每户牧民家,平均有3头畜牧因误食垃圾死亡。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引发重视,如去年提请审议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案)》中拟规定“旅游产生的垃圾应自行带走或指定地点投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回看“绿币厕所”的设立运营,无疑具有了更强的指向性。

环境保护应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正如项目方的回应中所言“免费不免责”。“绿币厕所”期待的不仅是成本共担,更是环保共建,绿色共享。这样的尝试值得鼓励。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