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调整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据悉,自5月15日起,四大国有银行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下调30个基点,其他金融机构下调50个基点。

从政策导向来看,此次利率调整响应了深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从调整内容来看,促成前期存款利率调整的闭环;从银行经营来看,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息差压力,有助于银行进一步优化负债端管理、实现稳健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从2021年6月人民银行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改为加点确定,到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再到2022年9月国有大行牵头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可以看到,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为利率调整提供了扎实的制度基础和操作基础。

可以说,此次两类存款自律上限的下调,既是对前期改革成果和举措的延续,也是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响应存款利率定价改革与市场化调整机制改革相关要求的重要表现,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两类存款自律上限的下调具有必要性。近年来LPR不断调降,实体经济和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在银行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的背景下,净息差空间持续承压,给银行经营带来一定挑战。根据上市银行2022年业绩报数据,在国有六大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余五家2022年净息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稳息差”已经成为当前银行经营的关注重点及主要挑战。由于存款占据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大头,其对于“稳息差”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两类存款自律上限的下调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可以减轻银行在对公存款业务领域的负债成本,降低利息支付和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前期承压的息差空间,拓展更多利润空间,从而有利于增强银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巩固银行向实体经济进行低成本信贷支持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明确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的上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高息揽储等非理性行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存款定价秩序,减少存款定价的无序竞争,降低相关风险,保障金融稳定,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存款展业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银行负债端成本已现企稳迹象。一方面,各家商业银行对于压降存款成本的认知在不断加强,此前存款定价较高的城商行、农商行,已在主动降低存款利率;另一方面,在自律机制的作用下,不少银行自去年便自发降低存款利率,已经对存款成本的控制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接下来,银行机构应将存款成本管控作为年内的重点工作予以重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活期存款向理财转化。事实上,今年以来,虽然客户的低风险偏好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储蓄产品向理财产品转化的趋势正在发生。人民银行5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与理财回升规模几乎相当。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回升,居民投资理财意愿逐步恢复,部分存款将回流到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

二是加强低成本客户存款付息率考核。银行可加大对一年以内(含)普通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以及活期存款和通知存款等结算性存款的考核力度,并结合监管引导存款利率下行,有序压降存款付息率。

三是通过对公和零售两条线优化存款结构,腾挪置换出更稳定的负债来源。在加强存款拓展能力的同时,压降一些高成本负债。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