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手机,在网上下单的口红,就能从离家最近的百货商场发出,无人机最快15分钟就能送到消费者的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上述场景正走入现实,逐步向大众推广。
今年以来,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多座城市低空经济建设提速,从空中“飞的”航线开辟,到“外卖从天而降”的无人机物流和配送,再到“建设低空经济中心”首次被写进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圈正蓄势待发。
近日,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3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国际研讨会(AIRS2023)在深圳举行。该研讨会以“低空经济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一定要站在高位,抓住引领性的综合项目,我觉得低空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项目。因为它牵涉很多基础领域,能够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徐扬生说。
建设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四张网”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相关法规的完善,低空空域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不断被挖掘释放。“‘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原则上真高1000米以下)为依托,以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介绍。
在他看来,低空经济未来前景广阔,发展到万亿级产业规模,所耗费的时间可能远远少于无人驾驶汽车,且未来无人机的数量会是今天的数倍,将为其上下游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
聚焦新形势下低空经济新机遇新挑战,对于进一步扩大社会内需,打通低空经济产业链有深远意义。目前深圳正全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在全国领先,低空飞行服务保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低空经济产业链能够成型成势,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极点。
不过,在场的多位嘉宾提出,当前低空经济存在着产业链条较短、高新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基础环节入手,立足于补短板、固长板实行系统创新,加快实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沈向洋认为,发展低空经济,最重要、最“痛点”的问题,就是当前缺乏精细化的空域管理技术和手段。
“只有把安全这件事情讲好,才有机会讲发展的问题。”在沈向洋看来,精细化的空域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顶层设计的完善、规则标准的建立、资源的精准投入都是低空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聚焦的重要课题。
他还指出,发展低空经济必须要坚持“应用为王、政府为主、技术为底”。具体而言,需要建设统一的智能融合基础设施,由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确保安全、智能、有效、绿色的发展路径,从而支撑“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的低空飞行,带动规模化的低空经济发展。
智能融合基础设施要如何搭建?沈向洋认为,首先要建设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四张网”。其中,设施网包括起降站等配套物理设施;空联网满足低空感知及通信的需求;航路网满足航路规划与验证的需求;服务网则是以客户为导向的数字化管服系统,满足监管安全要求和企业飞行要求。
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三张网的结合,构成了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Smart Integrated Lower Airspace System)。“可以将它想象成新一代操作系统,这里面需要一个中台,与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沈向洋说,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城市里让低空经济“飞起来”。
应建立与时俱进的监管环境
无人机产业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无人机产业在全国具备领先优势。随着无人机数量的增多,以及低空经济的开发,建立好与时俱进的“低空”监管环境,成为专家们关注的重点。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沙飞看来,低空空域管理是整体空域管理的一部分,却有其独特性。如何对低空领域进行精细化管理,并转化为数字化表征,进而进行智能化决策。
王沙飞认为,在这其中几大关键技术不可或缺:一是时空网络精细低空空域规划技术,二是基于数字孪生的大规模无人机广域管控技术,三是空域冲突实时预测与航路动态重构技术,四是广域异构无人机精细化智慧服务技术。
在四川九洲空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张芷恩看来,如今的低空经济,面临着“热”与“难”共存的局面。“‘热’在哪里?大家都寄希望低空经济从产业替代,产生爆发增长。‘难’在哪里?低空空域管理安全性保障和效率提升的规章与技术手段尚未完全建立,成为了发展的瓶颈。”
他分享了一组数据,中国无人机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比已经超过60%,有关的无人机应用也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张芷恩相信,无人机商业应用市场的规模将高速提升,并于3-5年内突破万亿规模,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低空无人机商业应用将占据绝大的比例。
对于“难”,张芷恩发现,目前无人机产业面临着不少挑战。这其中既包括选择何种技术手段对各类无人机进行有效监视,又包括如何对重点区域非法入侵无人机的探测与反制,还包括如何兼顾各类无人机与有人机非隔离空域的防相撞。
为应对这些挑战,张芷恩和他的团队此前做了很多探索。他分享称,希望能加强低空CNSD(通信/导航/监视/反制)服务的保障能力建设。“如果要建立这样一个环境,我们知道无人机所身处的环境是在哪,这就需要一个精细化的环境模型。”相比采用专有的设施支撑低空无人机空管工作,张芷恩更希望这是一个通用化的设施或社会公共设施。
“未来的低空无人机空管系统肯定是智能的系统。”张芷恩强调,基于低空空域大数据系统与公共政务大数据平台互联,在未来,运行的系统不应再需人的参与管控运行,运行的只是数据中心和虚拟中心,而人类只需提供其中的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则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他认为,随着低空经济的开发,应对低空监管环境做出优化,力图让无人机“飞得起来,飞得顺畅,飞得安全,飞得便捷,飞得精准,飞得盈利”。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