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出行方面,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而作为新能源当中的关键技术,氢燃料电池凭借补能时间短、续航里程长、几乎零排放等优势备受业界关注,国家和地方也在不断推进氢能源发展。

日前,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表示,加氢站现场制氢,可以有效降低氢气的储运成本,上海市相关部门正在协同研究解决路径,推动在临港、嘉定等重点区域开展示范试点。


(资料图片)

产业发展迅速

事实上,除了推动加氢站现场制氢,上海已经开始应用氢能源汽车。截至目前上海在嘉定、奉贤、金山、临港4个区域陆续投放31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且已配套八座加氢站。

不仅是上海,北京、山东、广东等地都在积极推动氢能源发展。例如,山东省全国首座加氢站、首座港口加氢站先后建成。目前,山东已经建成25座加氢站,数量位列全国第二,日供氢能力超20吨。

天津市也在逐步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目前已初步形成氢气制取、储运、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示范应用产业链布局。值得一提的是,5月20日,天津港集团还发布了自主研发制造的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据了解,该机器人运行时长可达13小时,较纯电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提升25%以上。

而作为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大省,广东省目前已经拥有氢能企业超400家,涵盖氢能全产业链,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我国氢能产业正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表示,石油化工、煤化工、氢冶炼和氢储能领域建设不断加速。一批氢能产业集群正在涌现,应用领域方兴未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不断完善。

在产业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累计推广量已近1.4万辆,其中商用车的推广规模全球领先,超过了1.3万辆。实现了港口、矿山、环卫、城建、公交、城际物流等全场景覆盖。在基础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建成加氢站超过350座,位居全球第一。

企业加速布局

事实上,除了地方政府,国家也在出台政策推进氢能源发展。去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并规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的发展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氢纳入能源目录。此外,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包括地方政府在内,我国已经推出了氢能相关政策160余项,覆盖了氢能全产业链。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国内外企业都在加紧布局氢能源市场。包括奔驰、戴姆勒、现代、丰田等国外企业以及长安、一汽等自主车企。

劳斯莱斯CEO托斯顿·穆勒·乌特弗斯近日表示,考虑到劳斯莱斯的品牌定位和客户的期待,该公司正考虑在未来全面转向氢燃料电池,但前提是其技术足够成熟,能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当我们认为合适的时机到来,劳斯莱斯肯定会追求更先进的技术,也许我们会远离普通电池,全面转向燃料电池领域”。

宝马集团也在发展氢燃料电池,此前,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目前没有单一解决方案能满足全球客户的全方位出行需求,未来出行将并存不同驱动系统,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力驱动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我国,丰田汽车的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基地在北京经开区正式落地,将在2023年年底建成,2024年投产,计划通过广汽丰田渠道,销售50辆第二代丰田Mirai。据了解,这是北京市氢能领域引入的最大外资项目,未来将合力研发燃料电池系统大规模量产。

现代汽车也计划在年内推出首款符合中国法规的现代Nexo中国版,该款车型是现代旗下第二款氢燃料电池量产车型,仅需5分钟就可实现从0-100%加氢,CLTC-P工况续航里程可达596km。

在自主车企方面,长安汽车旗下的长安深蓝SL03氢电版是我国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目前已经正式上市,不过现阶段只接受企业订单。据了解,长安深蓝SL03氢电版将在年底前进行集中交付,未来五年内,长安汽车还将推出两到三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

此外,东风公司也已研发出70kW、150 kW电堆和50 kW、80 kW氢燃料电池系统,并已搭载于8吨、12吨、18吨商用车上进行示范运营,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H2·e也即将开展示范运营。

“事实上,氢能源一直都是全球能源重要载体,也是车企发展的重点。前些年,我国氢能源电池车的关键部件和材料还需要从海外进口,而随着我国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可以实现国产化。这说明,氢燃料电池车的市场已经开始爆发。”氢能源行业观察员孙伟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进一步指出,要想实现规模量产,还需要各地协同发展,集中突破产业瓶颈,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