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记者近日走访各地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和科研院所,感受科技创新的澎湃脉动。企业作为科创主体,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攻关前沿技术的同时,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快,促创新更加协同和高效。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激光切割机行云流水般在钢材上雕琢,喷溅出耀眼的火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年前从海外采购一台万瓦光纤激光器,售价近八百多万元,还要经美国商务部审批。今天,我们一套核心部件全部国产化的万瓦级光纤激光切割机售价不到200万元,基础工业设备的成本大大降低,对于我们企业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来说是一种双赢。”华工科技副总裁张勤告诉记者。
“从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到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华工科技已创下60多项国内行业第一。”公司董事长马新强介绍,企业科技实力水平提升离不开人才,在华工科技,只要想干、能干,就有平台。这些年,企业启动“青苗”“猎鹰”“精英”等计划,建立三级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事业平台能者上。
在位于北京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内迈迪顶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研发中心,攻关前沿技术、创新进取的故事不断在上演。
在迈迪顶峰生产研发中心的实验室内,介入肺动脉瓣膜产品正在以每分钟800次的频率反复进行瓣膜开闭,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产品需要达到4亿次以上开闭来测试其疲劳性。据悉,介入肺动脉瓣膜已经在国内植入超200例患者,效果满意,预计在2024年上市,可以规避传统瓣膜外科手术因为需要开胸、心脏停跳状态下完成手术而产生的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等缺点。
“迈迪顶峰是围绕心血管疾病开发高品质设备及高端耗材并提供整体治疗解决方案的创新型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有10个产品取得国内药监局注册证,其中有4个产品为国产唯一,3个产品为国内唯一,1个产品为世界首创。”迈迪顶峰董事长孟坚说,“创业至今,我们在创新上陆续投入了6亿元。”
这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的缩影。据科技部数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
科技创新存在周期长、投入大等问题,为了克服相关难题,需要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更深层次融合创新。推动企业牵头、产学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各地纷纷加快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潜力进一步释放。
在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能源催化研究室,科研人员刘巧玲正将一小瓶黑色液体倒进试剂瓶。在真空泵作用下,黑色液体逐渐脱水变成黑色固体。“黑色液体里含有碳元素,我们做这个实验是研究碳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后性质如何,能否优化电池的负极材料配方。”刘巧玲说。
山东省建筑与交通双碳创新创业共同体,是山东省最新一批成立的共同体之一。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业务科科长孙来芝说,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成为山东省建筑与交通双碳创新创业共同体理事单位后,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与产业需求结合得更为紧密。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也表示,面对产业共性技术频频“遇冷”的现状,山东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创造性开展“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依托共同体高效组织、协同创新。
无独有偶。孟坚告诉记者,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和很多医院、高校、著名专家进行合作,有效地汇集多方智慧和资源,提高了研发效率。“医学作为一项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医疗器械研发方面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和创新整合,以我们研发的介入肺动脉瓣膜产品为例,这个产品使用的猪心包材料需要经过一系列特殊处理,而在生物材料处理方面,浙江大学和阜外医院的专家们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与他们合作,大大加快了我们的研发进程。”
“通过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其束缚,释放其潜力。主线就是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打通成果转化链条,形成体系。”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技部将加快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端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同时,继续打通依托企业或者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体系,使得成果转化更直接、更高效。
数据显示,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企业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此前说,到2025年,将力争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和综合优势,应该得到更多支持与鼓励。政府应当采取优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措施,多管齐下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