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按照我们的观测,2023年年初以来的资产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宏观线索定价:
(资料图)
线索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从已经完成基数切换的高频数据同比中枢看,2023年经济开局良好,“走出谷底”的过程初步确认。
线索二:相对更为关键的地产(图2)、汽车尚未启动,“超额储蓄”释放进一步影响可选消费的逻辑有待继续验证,市场对后续复苏斜率存在疑虑。
线索三:自去年10月下旬趋势逆转后,美元下行、人民币上行,年初以来仍在继续,前者助推了有色金属等资源品的复苏交易(图4-5),后者助推了外资净流入及中国资产重估(图6)。
线索四:欧美经济呈现一定韧性,软着陆预期上升,对应紧缩超预期的风险亦有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出口占比高的行业有明显定价修复(图10);从全球资产看,2月起在交易宽松和交易紧缩间有所摇摆(图9)。
线索五:国内市场定价逐步修复,WIND全A指数较2022年底上行8.1%,较10月底低点上行已达14.1%。全A指数较2019年底的三年、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对照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长率的7.0%,目前空间仍在但较前期收窄,这一框架可作为我们衡量定价是否存在缺口的一个标尺。
下阶段:当前至3月“两会”前重要的宏观信息有三:一是1月国内社融,它是年初“真空期”最重要的数据。企业对于需求回升的预期叠加地方政府“起步即冲刺”的表态,融资需求应较强。但供给端有待验证,全年毕竟存在节奏;二是1月美国通胀数据,它会影响海外紧缩节奏及全球流动性预期;三是中美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它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溢价。
正文
线索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从已经完成基数切换的高频数据同比中枢看,2023年经济开局良好,“走出谷底”的过程初步确认。
从春节返流数据来看,居民生活半径在快速修复。1月26日(初五)-1月28日(初七)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送旅客数量同比增长高达85.9%、83.1%、75.8%。从北上广深地铁客运量来看,1月29日-2月2日日均为3080万人次,已经恢复至2022年9月底-10月初的水平。
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旅游市场恢复较快,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行、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9%、73%。餐饮消费亦快速恢复,据中国烹饪协会数据,除夕至正月初六受访餐饮企业营收、客流量相较去年分别增长24.7%、26%,已大致持平于2019年春节。电影票房恢复明显,1月(截至28日)全国单日票房均值1.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0.7%,同比2019年增长53.7%。
春节期间,商务部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6.8%。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上年春节假期增长12.2%。这一数据同时涵盖了商品和服务领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用电增速上行。国家电力调度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国家能源集团发电量同比增长8.4%。
在《聊聊春节期间的高频经济数据》中,我们对上述数据做过详细梳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和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口径类似,发电量同时映射居民用电、服务业用电和工业用电,两个指标2023年初已经完成了基数的切换,其同比中枢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线索二:相对更为关键的地产、汽车尚未启动,“超额储蓄”释放进一步影响可选消费的逻辑有待继续验证,市场对后续复苏斜率存在疑虑。
地产销售没有显著变化。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40个重点城市新房成交同比下降14%。1月30城地产销售同比增长-40%,这一同比增速甚至低于2022年四季度。
因为存在春节错位,所以单纯看同比不够全面。我们以春节为坐标,观测腊月20至正月20的季节性走势,2023年春节前明显偏低(还是受疫情达峰节奏影响),春节后则中规中矩,基本处于近年季节性的中间水平。
汽车销售没有显著变化。根据乘联会数据,1月1-27日,乘用车市场零售98.5万辆,同比去年下降45%。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29.9万辆,同比去年下降18%。
疫情期间居民部门存在超额储蓄。在《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中,我们指出:2022年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单季同比增长4.2%,而人均消费支出单季同比落到负值区间,只有-2.4%,这意味着同期超额储蓄仍在继续形成。我们用“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来代表储蓄,则“(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储蓄率。它在2017年为29%,经济压力相对更大的2018-2019年则为30%,这1个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主动储蓄;2021年作为低疫情和常态化防控的年份,31%的储蓄率可以理解为包含着1个点的主动储蓄和1个点的被动储蓄;2022年和2020年的33%、34%则分别包含着1-2个点的主动储蓄、2-3个点的被动储蓄。
逻辑上说,主动储蓄的释放要等到经济好转持续一段时期、失业率下降、收入预期改善之后;被动储蓄的释放则相对简单,它只需要居民生活半径的好转、消费场景的修复。由于被动储蓄主要由收入受影响相对较小的行业带来,被动储蓄的释放将会影响地产,汽车、白酒、化妆品等可选消费,以及部分服务业行业。
但从年初以来的数据看,“超额储蓄”释放导致旅游等领域明显超季节性,但作用于地产及可选消费的逻辑尚未得到验证。
地产、汽车在需求中占比较高。2020年商务部曾指出汽车及相关产业的税收、就业均占全国的1/10左右。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仍达23%,房地产投资全年双位数的负增长对经济形成明显拖累。所以如果地产汽车需求没有启动,后续复苏斜率会受到明显牵制。
不过目前这两个领域销售处淡季,3-4月可能会进一步清晰。我们倾向于认为后续会呈现环比好转的趋势:(1)地产汽车销售作为服务类行业,经验上和居民生活半径正相关;(2)前期政策放松,包括房贷利率的下行会存在一定滞后效应;1月PMI地产系相关分项指标已有明显上扬;(3)只要地产投资低于零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就不易匹配GDP目标的要求,对应政策的放松将进一步叠加。
线索三:自去年10月下旬趋势逆转后,美元下行、人民币上行年初以来仍在继续,前者助推了有色金属等资源品的复苏交易,后者助推了外资净流入及中国资产重估。
从最近的一轮周期看,美元指数自2022年10月中旬开始回落,2023年以来整体仍在下行趋势中,2023年2月3日较2022年10月14日高点贬值幅度为9.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11月初见底,2023年以来整体仍在上行趋势中。2023年2月3日较2022年11月4日低点升值7.1%。
新趋势的形成背后逻辑清晰。2021年中-2022年10月美元指数的上行主要由美联储加息预期引导,在加息周期进入尾段之后,美债利率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利差不再继续扩大,这导致美元由升值转贬值。人民币正好相反,2022年人民币面临不利的定价环境,一则中国经济处于压力期;二则美债收益率不断上行,中美利差收窄;三则疫情不确定性影响风险偏好。2023年三个逻辑均出现不同程度逆转。
美元下行助推黄金、有色金属等的反向交易,它们与美元指数在经验上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看到,2022年以来黄金、铜与美元负相关均较为明显。随着2022年四季度美元指数回落趋势的形成,金属类就整体处于一轮回升周期中。2月3日COMEX黄金较2022年10月19日低点反弹了14.8%;COMEX铜较10月19日低点反弹了22.3%。
人民币走强助推外资流入。我们以“陆股通当日净买入额”作为观测指标,其本轮趋势性上行也差不多处于2022年10月底至2023年1月底。与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周期基本吻合。
线索四:欧美经济呈现一定韧性,全球软着陆预期上升,对应紧缩超预期的风险亦有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似乎有明显定价修复;从全球资产看,2月起在交易宽松和交易紧缩之间有所摇摆。
欧洲经济2022年四季度边际好转。欧元区19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于10-12月连续回升;欧元区PMI于10月触底,11-12月回升。美国四季度实际GDP初值年化季环比2.9%,高于市场预期的2.6%,为2022年连续第二个季度环比正增长(见《美国四季度GDP超预期,经济放缓速率仍可控》)。1月新增非农就业数据、失业率数据显示就业市场强劲。
强劲的经济数据对应紧缩风险有所上升。1月非农数据公布后,Fed Watch数据显示2023年3月和5月各加息25bp的概率分别为99.6%和62.2%,即市场对3月加息的预期几乎确定、5月继续加息的预期有明显上修,对美联储终端政策利率的预期亦从2月2日的4.89%上升至2月3日的5.02%)。欧洲央行2月2日宣布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并强调将继续保持货币紧缩步伐。
2月3日紧缩预期进一步上升之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40上行至3.53,美元指数从101.7跳升至103.0,全球主要股指有不同程度调整。COMEX黄金价格从1930.80美元/盎司回落至1876.60美元/盎司;COMEX铜价实际上从2月1日已经开始调整,2月3日的4.06美元/磅较1月31日的4.23美元/磅回落幅度达4.0%。
海外经济韧性的另一影响是对于外需下行斜率和持续性的担忧缓和。从2023年初以来中信一级行业的表现来看,计算机、有色金属、汽车、电子、通讯、机械排在前六,其中多数属于外需占比较高的行业。如果出口订单在快速下滑过程中,这样的市场结构应不会出现。所以市场的反映过程应是前期已经基于出口下行,对于高出口占比行业下修;而年初以来又基于外需的预期缓和进行上行。我们以机械行业为例观察,历史上它与出口走势基本一致;年初以来尚无出口数据,但行业指数走势相对积极。
线索五:国内市场定价逐步修复,WIND全A指数较2022年底上行8.1%,较去年10月底低点上行已达14.1%。全A指数较2019年底的三年复合增长率、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对照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长率的7.0%,目前空间仍在但较前期收窄,这一框架可作为我们衡量定价是否存在缺口的一个标尺。
名义增长率是股债的最终定价锚。以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算起,2005-2021年名义GDP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2%,WIND全A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7%(《曲线右半边:2022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
以2019年底为基数,本轮WIND全A三年复合回报率的低点是2022年10月31日的1.9%。与同期名义GDP相比,市场定价明显被低估。
至2022年底,权益市场已经有一定程度修复。在报告《万得全A疫情以来复合增速仍低于名义GDP》中,我们再次做了一个测算:2019-2022年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速为7.0%;同期WIND全A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7%,对应彼时权益市场理论空间为(7.0%-3.7%)*3+2023年名义GDP增速。
2023年以来市场仍在继续上涨。截止2月3日,WIND全A三年复合增长率、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
下一阶段是当前至3月“两会”前,其间较为重要的宏观信息有三:一是1月国内社融,它是年初数据“真空期”最重要的数据。企业对于需求回升的预期叠加地方政府“起步即冲刺”的表态,融资需求应较强。但供给端有待验证,全年融资毕竟存在节奏;二是1月美国通胀数据,它会影响海外紧缩节奏及全球流动性预期;三是中美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它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溢价。
核心假设风险: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变化超预期,二次感染风险对经济的扰动超预期,海外关于加息的表态超预期,海外经济下行超预期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