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之城”深圳,国际咖啡巨头星巴克落下一子,拨醒一池春水。
8月18日上午,星巴克宣布在深圳创立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Starbucks China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Center,以下简称SITC),计划在今年9月投入运作,未来三年首笔投资约15亿元。
这是继去年9月份在投资者大会上宣布三年内要在中国市场新增3000家门店后,星巴克布局中国的又一大手笔,而这一次,他们瞄准了大湾区。据悉,该中心将落户深圳市福田区,通过打造数字化与智能化内生能力,由内而外、从上至下赋能消费全产业链。
【资料图】
“星巴克在中国24年来一直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这从来没有动摇过。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并加速在中国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一直坚定在中国加速发展,而在这其中,大湾区对于星巴克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星巴克中国首席运营官刘文娟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重仓大湾区
星巴克瞄准的大湾区,是不折不扣的咖啡聚集地。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我国现存咖啡相关企业16.8万家。集中分布在广东,现存3.4万家,位列第一。而此次SITC所落地的深圳福田区,更是号称“咖啡香里说创业”——福田拥有71家主流咖啡品牌、超过1300家咖啡店,每万人咖啡店铺约8家,是全国咖啡店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
即使面临着老对手、新朋友的“挑战”,星巴克这次依然选择重仓大湾区。
去年,星巴克宣布布局合计超过25亿元的多项大笔投资,其中包括投入11亿人民币(1.56亿美元)于2023年夏天在中国昆山正式建成投产星巴克咖啡创意园,完成对咖啡全产业链的本地化覆盖。
这是星巴克过去在国际市场上最大的一次生产性战略投资。
2022年9月的全球投资者大会上,星巴克首次提出打造SITC。当时曾透露,第二项重要投资就是用来搭建星巴克中国首个专属数字技术创新中心,以此来撬动规模化营运效能的提升。
时隔不到一年,靴子落地。这一次,一笔15亿元的投资横空出世,重仓大湾区。据悉,SITC将在未来三年首笔投资约15亿元,在初期招募数百名优秀的科技人才。
“深圳是中国数字化创新的热土,更是大湾区发展的先行示范区。我们很高兴可以携手志同道合的本土科技人才及企业家,通过科技解锁人文联结的无限可能。”对于此次投资深圳,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如此解释道。
“首笔”二字,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未来的想象空间。对此,刘文娟表示,星巴克在中国的投资将会是持续的,此次宣布的是在创新科技领域的重大投入,未来在产品体验和门店体验上也还会有新的动作。
剑指数字化
到今天为止,星巴克与大湾区结缘已逾20年。
1999年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开始入驻深圳。回望星巴克在华南的历史,第一家星巴克门店便落户在了深圳中信城市广场。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先驱城市,创新已经融入深圳的DNA之中,其热情包容的文化、独特创新的氛围吸引了全国众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企业。
千亿咖啡市场中,地位举足轻重的星巴克依然想用数字化工具进一步巩固品牌护城河。刘文娟坦言,大湾区具备良好包容的营商环境,开放的心态。过去,星巴克跟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共同创造过不少突破,例如与阿里的高德地图一起推出过“沿街取”服务。
这一次投资,星巴克想借大湾区的发展优势,孵化数字化创新,但又不止于此——连续两年,通过重仓中国市场,星巴克或想以此为支点,重振全球消费者及投资者的信心。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充满创新创业的奋发精神,是SITC落户的绝佳之地。除了大型的科技平台,我们未来也会以非常开放的心态找到更多创新创意型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在深圳尤其聚集,我们有无限的空间可以一起共创。”刘文娟说。
行业新挑战
星巴克重磅投资的消息一出,业内声音四起。
一位从事咖啡豆种植、烘焙逾10年的业内人士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近年来,咖啡领域的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连锁品牌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基建的夯实使得他们有了与中小咖啡品牌、创业咖啡品牌所不同的“护城河”,或将改变现在的咖啡行业格局。
如今的中国咖啡市场,除了瑞幸咖啡突破万店规模,新品牌库迪咖啡也快速崛起,在9个月内火速完成开店近5000家的布局。另有麦当劳的麦咖啡、肯德基的K COFFEE等背靠大规模连锁餐企的咖啡品牌,都已高达数千家门店规模。此外,Tims、Manner、Seesaw、Peet"s等国内外连锁咖啡品牌仍然扎根本土市场。
其中,不少品牌开始打起了价格战,CoCo都可、库迪咖啡等品牌纷纷推出降价活动,“Cubic Coffee 三立方咖啡”等品牌的咖啡价格已下探至5元左右。
虽然竞争已日趋激烈,但是仍有新品牌跃跃欲试。有很多连锁咖啡品牌近年来在深圳强势崛起,例如Gee Coffee Roasters、KUDDO咖啡、Something For、Booons咖啡餐食等,并逐步开拓到更多城市。
可以预见,未来,在中国,咖啡将不仅仅是一款满足消费者口腹之欲的产品,更将延伸为一场品牌文化与商业模式的冒险。从长期来看,质量在线的产品、有温度的文化、稳定的供应链、数字化的技术结构将会是咖啡企业“活下来”的关键武器。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