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喜讯连连:入围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新20强;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轻型智能便携式卫星通信系统”成为南京市第一批创新产品……深耕国内卫星物联网领域22年,中网卫星创新成果不断闪耀的背后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从技术工程师到知识产权工程师,该公司知识产权部经理孙俊的岗位路径可以说是其中最佳缩影。

孙俊回忆说,自己与知识产权结缘是参加了2009年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在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首届江苏省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当时我是以技术工程师的身份参加的。也因为那次培训,我有了对知识产权的初步认识。卫星应用产业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技术迭代速度快,专利丛林现象也较为普遍,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鼓励创新,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培训结束后,他回到公司兼任起知识产权工程师岗位,并于2012年起正式担任公司知识产权负责人。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该如何做?彼时很多企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这样的知识产权一线管理人员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型可以学习。”孙俊说, 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发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开启了指明灯。中网卫星迅速组织人员培训学习,在公司范围内宣贯并对照标准执行,进一步规范企业知识产权管理。2015年,中网卫星成为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首家通过国家标准的“贯标”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研发创新尤为重要。”孙俊说,中网卫星立足于民族卫星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遭遇到侵扰。2013年,一家加拿大公司欲对中网卫星一款产品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好在中网卫星早早对相关产品专利进行了申请和保护,知识产权团队与相关研发人员通过仔细分析比对,对专利保护点胸有成竹。于是,公司自信地对侵权函给予回复,迫使外方最终放弃了那次专利诉讼。“从那时起,知识产权保护成了公司发展的重点课题之一。也正因为前期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公司在2017年与一家合作研究机构发生纠纷时,又一次在司法实践中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独木难成林,对于创新事业尤其是。从业多年来,孙俊一直坚持与公司的一线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工作在一起,深入了解职工群众的创新思想,及时将他们的创新成果转化成知识产权成果并推广运用。从2015年开始,他积极将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法运用在员工创新中。有一次他与公司创新员工合作开展 “车船两用卫星动中通系统”的专利布局,由于这项创新体现的是软件模式创新,涉及车载、船载不同载体模式下的惯导算法,专利布局有难度。孙俊带领团队一点一点深入讨论,抽丝剥茧找到合适的创新点,理清保护模式,最终运用最新的TRIZ方法,围绕该项目布局了4项专利。其中一项发明专利2021年获得了第21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从成立由董事长直接主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到委任专人担任知识产权总监,统筹负责公司知识产权工作;从只注重专利申请到注重知识产权的整体管理,开展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布局、专利挖掘、专利分析、专利与其他知识产权融合等多种工作,再到注重将知识产权工作与研发、市场端结合,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如今,在中网卫星,知识产权战略日益成为公司的核心战略,成为公司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该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近400项,科技成果5项,拥有软件著作权90余项,注册商标30多件,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4件,编制和发布行业标准1个。

公司在知识产权护航下快速发展,让孙俊倍感欢欣,而江苏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的愈发向好更让他干劲十足。坐在地铁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宣传语不绝于耳;知识产权相关专业也被纳入国家新增职业目录中,省内不少学校开设了知识产权学科;江北新区设置了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维权提供了综合窗口,公司通过快速审查渠道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最快3个月即取得授权证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进一步完善,江北新区有了知识产权法庭……说起党的十八大以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变化,孙俊如数家珍。“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专利信息机制,强化多层次知识产权布局。相信企业将在知识产权的滋润下结出更多硕果。”对于未来,孙俊信心满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