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兰州牛肉拉面,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法规了?

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这也意味着兰州牛肉拉面这一火遍全国的传统美食,或将走上标准化发展的道路。

一碗牛肉拉面说小也小,不起眼的店面、简单摆置的桌椅、几元十几元的价格,生活中随处可见;一碗牛肉拉面说大也大,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近年来更是品牌迭出、花样翻新。兰州牛肉拉面既是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也是极富影响力的“国民小吃”,展示着地方形象,彰显着文化底蕴。通过制定条例来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产业融合,这份用意不难理解。

说到规范发展,网友们最关心的无疑是这碗面里的“干货”。“牛肉量能不能有标准?我家门口的总是薄薄的三两片,一年宰不了一头牛。”“到了兰州,我才知道正宗的‘清汤’是用料熬的,不是真的清水”。此类调侃的背后,反映出兰州牛肉拉面面临的现实困境:沿袭传统的作坊式经营模式,可复制性差;牛肉面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及供应链建设仍未成形,很难形成规模化效应。通过制定条例来提升行业自律,改进产品质量,亦是在保障这份“舌尖上的安稳”。

对于产业的标准化发展,也有人担心“吃惯了地区改良,正宗的反而不合口味”。有趣的是,回顾兰州牛肉拉面的发展历史,本就不同寻常。据史料记载,兰州牛肉面系清人马六七从河南籍同窗陈维精处学成并带入兰州;几十年来,“兰州拉面”也是因为化隆人的经营而走向全国;到了今天,许多甘肃本地人仍然只认“牛肉面”不认“拉面”。条例中使用的名称是“兰州牛肉拉面”,从中可窥见地方政府关于市场的考量、对于消费习惯的尊重,以及品牌升级上的决心。也期待产业发展能够求同存异,推崇“正宗”的同时也要接纳“特色”,制定标准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做好品牌的落地工作,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近年来,杭州小笼包、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等相继推拥有了自己的“官方标准”,兰州牛肉拉面并非首例。2019年,首批广东特色美食标准在佛山发布,双皮奶、伦教糕、集北水蛇粥等特色小吃的材料选用、文化典故、制作方法扫码即得,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都是利好。2020年,全国首个粤菜标准体系规划诞生,“粤菜师傅”们有了星级评定,培养和考核有了明晰的途径。立法定规,既有规范作用,也应便于推广,本质都是要服务于高质量的行业发展。“为一碗牛肉拉面立法”值得点赞,而后如何用好条例标准,赋能产业发展,实现经营者、消费者、地方饮食文化的“三赢”,有待持续用力、长期观察。

南方日报评论员默达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