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3月29日电题:天津南台村探索“致富经”:让立体农业拓宽乡村振兴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周亚强

“我们现在的水稻年产量可以达到40万斤,虾蟹产量约1万斤,鲫鱼、草鱼的产量4000多斤,每年创造净收益120万元,这样的产量和利润是传统耕种模式远不可及的”,南台村村民赵连荣一边对记者说,一边从鱼塘中提起虾笼,一只只活蹦乱跳的河虾便映入眼帘,“我们养殖的虾,不仅虾肉紧实细腻,味道也比外面市场上的更为鲜美,这些都得益于稻虾立体种养。”

南台村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镇独流减河西部的一个偏远村庄,总人口数1700多人,辖地总面积3000多亩。村内主导产业为养殖业、种植业等。过去,这里曾是全镇有名的“问题村”“落后村”,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南台村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极大程度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

“你看现在,我承包的465亩耕地‘一土两用’‘一水两养’,土地上面种水稻,下面养河虾、河鱼、螃蟹等,这些动物不仅能够疏松土壤,还能够用它们的粪便为稻田提供更多营养。”赵连荣说,为了科学种植,村里将土地承包给农业大户统一种植。学历并不高的他,一有时间便参加村里组织的农技培训班,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立体农业的概念。

“发展立体农业,首先要打破‘靠天吃饭’的问题。”南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春盛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南台村地处季风气候,降水季节性分配不均,地表回温较快,单纯依赖区域降水反而更易加重土地盐碱程度。经他反复调研走访和沟通协调,南台村最终与北大港水库管理中心建立起党建联盟,利用“毗邻独流减河与马厂减河”的地理优势引入外围减河水对土地进行自然灌溉,成功缓解了土壤盐碱化的情况。

在一次次探索尝试中,南台村找到了一条适合该村实际的发展路径。“通过引进外围减河的优质水源进行浇灌,种出的水稻品质更高,而稻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田,耕地空间也突破了原有的单元布局,稻蟹鱼虾立体种养植成功将自然生态、农业和渔业有机结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的思路。”王春盛说。

近年来,南台村依托独特的水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在发展传统农业产业,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实行立体农业发展模式,扩种扩面,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户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在南台村“冉冉家庭农场”内,有南台村的一大特色招牌——栖凤冬枣。“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片60亩的机动土地,曾因土壤品质太差而常年无人愿意承包。”王春盛告诉记者,2018年,村民王德起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经营起了家庭农场,建立起一片红枣园。枣园面积虽然不大,其出产的冬枣却因品质优良和口感独特而远近闻名,多次荣获市级、国家级荣誉。

多年来,南台村依托“党建联盟、力量联帮、资源联享、利益联结”的四联机制,与周围林果站、农业局、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一方面鼓励农业技术“走进来”,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下乡培训,“点对点”“一对一”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与教学;另一方面又大力鼓励本土村民“走出去”,了解与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生产经验。

在南台村党组织的搭台铺路下,王德起先后前往河北、山东、浙江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学习枣树种植经验。利用这些机会,他成功引入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改良土壤,又从山东沾化优选冬枣品种用于当地种植,与原大港林果站合作研究并开发了最新的冬枣嫁接技术,在原有产品上逐步推出二代、三代冬枣,冬枣制品等。

“我们现在冬枣年产量达8.5万斤,每年创造经济效益70多万元,培训枣农数百余人,不仅帮助村民实现灵活就业,还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翻倍增长。”王春盛说,如今,这里不仅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林果站示范培养基地,还是天津市基层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设项目。2021年,“冉冉家庭农场”获评天津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年,“起好枣”冬枣品牌荣获天津市津农精品,农场主王德起也被国家林草局受聘为乡土专家。

“我们还在不断打磨枣文化,为冬枣赋予更多乡土情怀与价值内涵,推动冬枣产业形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采摘、文旅的综合产业链条,为村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注入十足活力。”王春盛说,从农业到产业,从传统耕种到立体种养,南台村正一步步让乡村振兴梦想照进现实。(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