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城乡关系呈现出由城乡分割到紧密融合的趋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7月2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举行 “奋进新南京,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改革开放专场。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近十年,南京通过建设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通了城乡资源要素流动通道,提升了乡村发展品质,下活了城乡融合发展“整盘棋”。
公共服务,城乡互联的基础
提及近十年南京发生的最大变化,莫过于2013年进行的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将13个区县整合设置为11个区,推动城市化进程加速。目前,南京已基本构建起“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空间布局。
在推动11个区融合发展中,南京畅通要素流动新渠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放宽农业转移人口
落户条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6.9%,保持全省第一。持续鼓励高校毕业生、教科文卫等领域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南京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涉农区实现三级甲等医院全覆盖,轨道交通在全国率先通达所有郊区,镇街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100%,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过90%。
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南京全力推进城乡及接合片区路网建设,不断扩大镇村公共交通覆盖面,计划到2025年,农村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97%,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占比不低于99%。虽然,交通是城乡融合的关键,但要实现“互联”的领域远不止交通一个,为此,南京不断探索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市场化流通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加快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到2025年,南京将建成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1个。
产业协同,城乡融合的关键
城乡融合,不仅要补足农村发展的短板,还要通过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南京围绕千万人口特大城市需求,高质量打造“米袋子”“菜篮子”,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精品蟹虾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格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了从无到有,创新培育了“金陵味稻”“食礼秦淮”“固城湖螃蟹”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宁”字号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南京都市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上,南京在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布局和融合发展时,实现了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发展态势,形成了1个5000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以高淳为例,近年来不断推动固城湖螃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创建了全国首个以水产养殖为主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了长三角最大的螃蟹原产地交易市场,构建了产值近百亿元、跨度20余类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河蟹产业链条,获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目前,南京六合区、溧水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南京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120亿元。下一阶段,南京将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等农业新业态,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南京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要超过5000万人次,建成10亿元以上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5个左右,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0个以上。
提升品质,打造幸福美丽家园
城乡融合,“融”的不仅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还有乡村品质。为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南京不断深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仅在2014至2018年,就实施10大类建设项目1407个,总投资353亿元,全面建成江宁、浦口、溧水、高淳、六合五大示范区约2300平方公里。近五年来,南京共有56个村获得“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称号。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美好生活新景象,需要不断拓宽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渠道。为此,南京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部脱贫摘帽。通过稳步提升社保水平,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1030元/月,退捕渔民、被征地人员实现了应保尽保。2021年,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5∶1。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高淳区依托资源禀赋和“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空间格局,发布了全国首个县区级GEP核算体系,成为唯一参与GEP核算国家标准制定的区县。溧水区率先探索地表水水权机制改革,获批全省首个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试点。浦口区则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区”。